四川在线记者魏冯
7月7日至7月8日,2021年川渝母婴安全管理培训班在成都举行。培训班由四川省卫健委、重庆市卫健委主办、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承办。
省妇幼保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献民。魏冯摄
培训班上,省妇幼保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献民介绍2020年新生儿死亡病例省级评审情况:新生儿死亡病例前三位死因为出生窒息、败血症、其他新生儿病,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技术仍有待提高,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技术操作培训有待强化;在可避免死亡新生儿的首位影响因素中,存在医疗系统的知识技能问题,也存在个人、家庭及居民团体的态度问题。
在王献民看来,在新生儿救治方面,我省部分地方在医疗保健机构管理、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孕产期保健管理、个人与家庭的意识态度四个方面有待提高,也有针对性提出建议。
优化医疗保健机构管理
加强省、市级救治中心深度合作和多措并举推动产儿科协作落实
王献民通过对2020年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省级评审,发现部分地方存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不足、助产机构管理不规范、妊娠风险管理不到位、产儿科协作不力等医疗保健机构管理问题。
王献民举例,有区(县)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基本救治能力不足,如对新生儿常见危重症(如:出生窒息、败血症、肺炎等)的诊治不及时、不规范;有市(州)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症的救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对疾病的诊断不准确、评估不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慢半拍 ,建议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每年应派员到片区助产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和指导片区内重大急救演练;同时建立评估机制,市(州)级定期组织对县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评估,重点强化新生儿常见危重情况的识别和处置能力,做到对一般危重患儿能实施规范有效救治,对特殊危重患儿能早期识别并及时转诊;突破市(州)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救治能力瓶颈问题,建议加强省、市级救治中心间的深度合作,探索提升市级救治中心救治水平的有效模式。
王献民看来,也要注意产儿科协作问题。 有部分医疗机构母婴区新生儿仍由产科医生管理,缺乏儿科医生查房与会诊制度,且未按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制度按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导致异常情况未能及时发现。 王献民建议,各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产儿科合作及院内新生儿急救的流程与制度,明确并落实儿科医师必须参与的高危孕产妇分娩前讨论、会诊、分娩或手术类型;定期产儿科协作质量控制,确保产儿科协作有关制度的有效落实等。
提高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
定期开展新生儿复苏等核心技术培训演练
王献民在评审中发现,有部分医疗保健机构,存在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不足、呼吸机支持能力不足、新生儿复苏技术掌握不牢等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问题。以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不足为例,王献民坦言,部分医务人员对危重患儿病情早期识别能力不足,缺乏对新生儿感染、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早期识别。
王献民建议要加强对基层助产机构医务人员早期识别、评估和处置新生儿危重症的能力培训;三级以上医疗机构需及时学习最新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按照最新指南或专家共识规范应用诊治技术,规范相关技术操作、辅助检查和常见药物的用法用量等;还要强化危重新生儿救治核心技术操作培训,各级定期开展新生儿复苏等核心技术轮训、复训和演练,特别是呼吸支持技术,在熟练掌握普通复苏培训技能的基础上加强濒死儿复苏培训,提高产儿科人员对濒死儿复苏的紧急抢救意识等。
强化孕产期保健管理
加强孕期保健宣教和设立危重新生儿救治专项基金
在省级评审中,王献民还发现,有医疗机构孕期产检不规范,不能正确识别和处理高危妊娠,有医疗机构未及时发现并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和贫血等并发症,存在产前孕期保健管理及宣教不到位等问题,也有部分孕产妇孕期保健意识差,不愿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或不遵医嘱治疗相关疾病,或孕期发生异常情况时未及时就诊,导致发生严重新生儿疾病,还有部分家庭因危重新生儿救治所需的经济负担等原因放弃有存活希望新生儿的救治。
王献民建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色管理,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建立辖区内孕产妇保健管理方案;加强孕期保健的宣传与健康教育,告知孕妇及其家属定期产检的必要性及妊娠合并症对母婴和胎儿的风险和危害,提高对孕产期保健意识;医护人员应客观分析病情和救治预后,增加患者家属对早产儿救治的信心。同时,各级政府可筹措必要经费,设立危重新生儿救治专项基金,用于保障医疗机构救治,确保患儿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让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因家庭经济因素放弃治疗而导致的新生儿死亡。